UID:1521367
近日 K6d9[;F
有居民向竞舟记者爆料
在自家小区景观池里
拍到了一串串粉色“葡萄”
↓↓↓
v0&E!4q*'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79371405.png 794V(;sW,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79371405.png
Uax[Zh[Cg
别被看似奇特的“自然景观”迷惑了
这些也不是什么新奇植物
而是外来入侵物种
——福寿螺的卵块
它们不仅破坏生态
更是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vgm;O
竞舟记者走访该小区发现,景观池内的景观石上、水生植物上、岸边石壁上都有不少粉色“葡萄串”。景观池旁的住户李先生表示,自己经常在池边景观石上捡到很大颗的福寿螺,“我知道这是福寿螺,听说‘有毒’,我都是直接扔掉。”
zBg>I=hiG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0333470.jpg R`sU5 :n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0333470.jpg
记者观察发现,景观池内能看到不少福寿螺卵块被铲除后留下的痕迹。记者从该小区物业了解到,经常有小区居民在物业群里反映发现福寿螺卵。物业工作人员说:“我们经常接到业主反映,就会派人进行清理,但没过多久还是会反复出现。”
>jMq-#*4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0366578.jpg hY XH9: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0366578.jpg
一般5月到8月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但因为今年入秋推迟,气温也一直徘徊不降,虽然已进入10月,景观池内还是有福寿螺卵频繁出现。该小区物业表示,将加强清理。
aVcQ
Rl@k~;VV
大家为什么会“谈螺色变”?
这就不得不反复强调——
福寿螺是一种人畜共患
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
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
多的达6000条
xrd@GTa I
pVbgjJI
u?6L.^Op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1284998.jpg
5RD\XgyN]
c~bi ~ f
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7) aitDD
qP@d)XRQ
4 qMO@E_
福寿螺这么“毒” 如何一眼识破“伪装者”?
福寿螺与常见的食用田螺外形相似,极易混淆。但只要记住这几点,就能轻松分辨:
IMjz#|c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1349891.png uSh!A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1349891.png
No#1Ik w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1928071.png %GG:F^X#
图片:174_1521367_1761785581928071.png
福寿螺 vs 田螺对比图(图源:央视财经频道)
c]3% wL
除了以上不同,想要正确区分田螺和福寿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辨别点——看卵!
Y?G\@6
如果在河边看到粉红色的“小葡萄”,那一定是福寿螺的卵块,不要用手触摸、拨弄或踩踏,更不可食用!
6B>1"h%Wf
jSNUU.lur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预防感染呢?
n%GlOKC
1. 绝不生食福寿螺:即使烹饪,也需在100℃下加热至少5分钟;
2. 处理螺类时戴手套:避免幼虫通过皮肤侵入;
3. 生熟分开:处理食材时避免交叉污染;
4. 彻底清洗蔬菜:特别是水生蔬菜如荸荠、菱角等;
5. 不饮用生水:特别是在福寿螺多的地区。
PEqO<a1Z8
~$xLR/{y
别吃福寿螺!别碰福寿螺!
不管是福寿螺还是田螺
均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以及其他寄生虫
因此,吃田螺一定要煮熟
若发现福寿螺或粉红色卵块
请及时向有关部门
或拨打12345进行反馈
wn2+4> |~p
来源:竞舟
_EMq"\ND
UID:1033861
UID:55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