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521368
每当周末夜幕降临,定海古城的灯火渐次亮起。在一众美食小摊间,一个特别的摊位悄然支起。摊主姚斌,80后,平日是办公楼里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周末则变身为巧手捏泥人的师傅。他的泥人摊,如同一个微型的艺术展厅,陈列着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泥塑作品,有传统国风浓厚的武将、神仙,也有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动画、电影角色。
姚师傅说,他从儿时就有捏泥人的爱好。自学成才,小学时期的技术就已经有了超越年龄的“成熟感”。如今他重新拾起这个爱好,用一双巧手,在古城的烟火气里,固执地守护着一份独特的匠心与温情,也为过往游人捏塑着一段段生动的记忆。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625255.jpg E1dhj3+3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625255.jpg
指尖重燃的儿时梦
姚斌与“泥巴”的缘分早在幼儿园时就已结下。在那个玩具稀缺的八十年代,一盒十二色橡皮泥成了他的快乐源泉。“小时候逛街时看到沈家门路边一个手艺人在捏面人,就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捏出来,于是让妈妈去百货公司买了一盒橡皮泥,就这样开始有了这个爱好。”
姚斌说,那时候捏泥是纯手工捏,没有借助任何工具,但他已经捏得很好。给记者展示时,姚斌拿起一匹栩栩如生的泥塑马,“小时候我就能捏到这种程度了,那会儿喜欢西部牛仔,上面还能捏一个牛仔小人。”
没有老师指导,没有专业工具,全凭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敏锐的观察力,他捏出的小人竟有模有样,连大人都啧啧称奇。那时他痴迷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常常看着里面的齐天大圣、哪吒等角色,就忍不住复原他们的神采,一团团橡皮泥在他指尖被赋予生命。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291394.jpg hwQ|'^(@O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291394.jpg
这份天赋也让他在小学时的各种手工比赛中崭露头角,拿过不少奖。然而,如同许多被尘封的爱好一样,升学、工作的压力让这项手艺中断了二十多年。转折发生在两年前。当时他在酒店行业工作,经理偶然得知他的特长,提议让他在自助餐厅门口支个小摊,为等待的小朋友现场捏制小玩意儿。这个契机,像一把钥匙,重新打开了他心底那扇热爱之门。
姚斌重拾手艺,但很快发现了问题:市面上的材料都不够理想。他先是尝试超轻黏土,又改用软陶泥,但都不满意——前者太轻缺乏质感,只能捏简单的卡通造型,后者则太脆易碎,小朋友一玩就坏。精益求精的他开始研究各种材料特性,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最终选定了面塑泥。但这种泥在北方较多,在舟山根本找不到卖家,他就通过网络寻找供应商。
找到了供应商还不够,使用下来,姚斌觉得常规的面塑泥还是差点意思,自然风干速度慢、容易缩水,就问老板还有没有更优秀的材料,“老板说他有材料,但是没有配上色,得靠我自己调,我就又开始琢磨颜料的事。”姚斌尝试过丙烯颜料,后来又改用覆盖力更强的丙烯干粉,细节则用丙烯笔勾勒,一笔一笔地为泥人赋予生命色彩。如今他做出的作品,乍一看如同商家生产的成品手办,细看才能发现手作的痕迹,“而且这种材料放在车上晒也不会化,放好多年都不会开裂。”说这话时,他脸上写满了自信。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350164.jpg Qr7|;l3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350164.jpg
周末,他在古城门口“守艺”
定海古城市集招募摊主的活动开启后,姚斌在相关人员的推荐下也在这儿拥有了一个小摊。如今,他的生活有着清晰的双重节奏。周一到周四,他是穿梭于办公室的上班族,周五至周日的夜晚,他便骑着满载工具和作品的小车,从东港的家中赶到定海古城,成为一名“周末守艺人”——“泥人姚”师傅。
姚师傅的摊位不大,却格外引人注目。暖色的灯光下,威风凛凛的钟馗、骄傲俏皮的哪吒、神采飞扬的齐天大圣、憨态可掬的逼真小狗依次排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来往的市民和游客。
孩子们总是最先被吸引,站在摊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个灵动的泥人,有的还缠着家长要带一个回家,这时候姚斌总会自豪地介绍自己是个泥塑手艺人,桌上摆的泥人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也有的市民路过时,以为这是从外地进来的塑料摆件,一听说是纯手工泥塑,便惊讶地瞪大了双眼,凑近细看那些精巧的刻画。
如果客人有需求,姚斌也会现场制作。“小件的制作要十几分钟,风干后还要等一小时,一般我会建议客人先去别处逛逛,回头再来取。大件就不止这点工时了,至少得沉心做个两三天甚至更久,风干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因而,摊位上大多数作品,都是姚斌在家里利用周末时间提前制作风干完成的。
姚斌的顾客中有不少回头客。“有几位老客户就喜欢大的、复杂的作品,虽然贵一些,但他们懂得欣赏。也有顾客出于支持手艺人的心意,买个小件作品。”姚斌说,偶尔自己也会遇到和他同龄的客人,和他有着一样的童年记忆,“有的客人也是80后,对于小时候那些角色的感情也很深,他们对这种手艺就更有感情。”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557429.jpg j>l
图片:174_1521368_1757406856557429.jpg
独一无二的匠心之路
一团泥巴如何幻化成形?姚斌向记者展示了一条泥塑小蛇的创作,过程中,他讲起了自己的制作习惯——先用心塑造头部,抓住最传神的表情,心里有底了,再接着做身体。“最难的就是面部的刻画,要抓住神态神情。”姚斌说,他尤其注重角色眼睛的刻画,要灵动,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不同的神态,这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制作时,姚斌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强迫症”,“越做越挑剔,现在回头看以前的作品,我总会觉得手法‘稚嫩’,时常思考如何改进。”现在他会在角色身上加入自己的风格,不只是1:1复刻,“你看这两个哪吒,我故意捏得风格不同,一个凤眼调皮,一个怒目圆睁,和电影里的形象有所不同。”
题材上,姚斌更偏爱有些古韵的传统角色,如三国武将、传统神话人物,这些角色最有80后记忆里泥人的风采。他也喜欢创作有个性的角色,比如美国DC漫画中的经典角色“小丑”、《哪吒2》中的申公豹等,凡是角色身上有触动到他的闪光点,他就跃跃欲试想用泥塑的手段把角色呈现出来。
他总结自己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传统人物形象,二是大众喜欢的卡通造型,三是接下来要尝试的新风格——抽象艺术风格的家居摆件。“我想尝试各种风格,不断突破自己。现在的材料稳定性高,我想用来做家居摆件也是很适合的,可以涂上一些有光泽的涂料让泥塑更有质感。”
周末夜晚的古城熙熙攘攘,这个特别的泥人小摊,总能吸引很多客人驻足观看。姚斌坦言,生意并非总是火爆,有时一晚上卖不出几个。他也偶尔焦虑,更多的是为这项传统手艺的流失而遗憾,“现在人们可以玩的事物太多了,对传统手艺感兴趣的越来越少。”
姚斌说,他出门旅游时,一定会去当地的古城或夜市街,找找有没有做泥人的师傅,想和他们交流取经,“但很难找到,偶尔遇到几个,做出来的泥人看上去千篇一律,有可能是模具压的,少了些灵魂。”
关于泥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个工作室,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下去。
在机械化量产的时代,姚斌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指尖的温度。在定海古城的灯火下,这位周末“守艺人”继续捏着他的泥人,每一个作品都是他对传统手艺的深情告白,而他摊位前的这盏灯,照亮的是最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
l*huKSX}
来源:竞舟
UID:559363
UID:291584
UID:1377105
UID:946491
UID:1485209
UID:94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