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3060
“五一”假期,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生产线依旧“火力全开”。5月3日上午,记者跟随该公司制造工区主管毛建伟,走进焊花飞舞的2号船体车间,近距离感受智能化焊接生产线的作业效率。
图片:14999814337092.jpeg Bso3Z ^X.
图片:14999814337092.jpeg
K F`@o@,
走进近6万平方米的大厂房,各类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数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行。毛建伟领着记者快步来到一个25平方米大小的“蓝盒子”前。“这是年初新引入的小组立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可以完成平角焊、包角焊等多种焊接作业。”他介绍,“工人只需按编号装配好零件,并吊到传送轨道上,传送带便会根据激光定位自动校正工件摆放的位置和方向,后续的焊接工作就交给机器人了。”
透过观察窗,记者看到,2台焊接机器人正在精准作业。毛建伟仰头盯着机械臂的轨迹。“先看‘找位’这一步。”他指着正在扫描工件的机器人,示意记者凑近观察。只见机械臂末端的激光传感器投射出淡蓝色光束,在钢板接缝处快速“游走”,自动识别焊缝位置,扫描焊缝长度。
“传统焊接靠人工对线,误差可能有2毫米,现在借助机器人的‘眼睛’,精度可达0.1毫米。”毛建伟话音未落,焊接室内忽然亮起弧光,2台焊接机器人双枪齐发,在工件平角处织出细密的焊道。完成焊接的构件随即顺着辊道滑入背烧区。随着一束蓝色火焰突然腾起,在钢板背面不断跳动,原本微微隆起的焊缝逐渐平整。
“这条生产线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吃掉’450米构件。”毛建伟给记者算了一笔效率账:以公司正在建造的6.36万吨散货船为例,3000米的焊接量原本需要4名工人15天完成,现在只需2名工人耗时10天,人工投入减少70%,经此生产线加工出来的工件质量稳定且焊缝美观。
车间内,切割、装配、焊接等作业有序进行。除小组立机器人生产线外,型材切割机器人生产线、双丝埋弧焊生产线、组立辊道流水线等智能化设备同样高效运转。“智能化不是完全‘无人化’,工人现在更专注于质量把控和工艺优化。”毛建伟一边俯下身检查“成品”一边告诉记者,焊接结束后需要检查焊缝焊烧情况,若有缺陷需要人工修补打磨,确保最后一关万无一失。
落实工作计划、检查设备、指导工人操作、排除安全隐患……临近中午,毛建伟完成了上午的巡查工作。而这堂“必修课”,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下午还将继续。
目前,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手持新造船订单已排至2030年。按公司2025年18万吨投钢物量生产计划,小组立机器人生产线完全可满足当下的生产需求。
这个“五一”,不停运转的机器人生产线和穿梭其间的产业工人,共同谱写着新时代制造业的奋进篇章。从人工操作到智能生产,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正在以科技创新描绘“智造”新图景。
来源:竞舟
UID:1092751
UID:1690731
UID:1470950
UID:296188
UID:1523875
UID:291584
UID:946491
UID:187304
UID:65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