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2988
昨天是第十个全国“放鱼日”。由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宁波、温州、嘉兴、舟山和台州主办的2024年全国海洋宣传日暨全国放鱼日浙江活动,昨天上午在我市朱家尖的省海洋维权执法基地码头启动。省、市领导以及我市渔政执法人员、渔民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活动。舟山作为浙江活动主会场,还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普陀、嵊泗两地共投放各类鱼苗510余万尾。
图片:13158282349060.jpg c[-N A
图片:13158282349060.jpg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天上午,中国海监7018船和浙海研001船,载着岱衢族大黄鱼、鮸鱼、横带髭鲷(十六梅)、褐菖鮋等7个品种,计10万尾鱼苗驶往普陀莲花洋海域投放鱼苗。
这是一场旨在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型公益活动。绵绵细雨下,一盆又一盆的鱼苗在嘉宾们的“接力”中,经过船载式增殖放流通道欢畅跃入大海,传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活动中,还放生了20只由我市救助的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鲎。
“增殖放流,对恢复渔业资源以及提高捕捞产量都有好处。”从事渔业捕捞20多年的“浙普渔68526”船船老大张舟军感触颇深,20年前,张舟军捕上来的野生大黄鱼是按“条”计算,十分稀罕。但这几年,他捕上来的大黄鱼产量是按成百上千斤为计算单位的。野生渔业资源密度逐年增加的现象,得到了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的肯定,“比如消失了20多年的舟山本地品种曼氏无针乌贼,现在老百姓也能在市场上买到,排档里吃到。它的‘回归’,增殖放流起到了很大作用。”告诉记者,目前曼氏无针乌贼这一品种已恢复到3000~5000吨的年产量,资源正在逐渐好转。
当天下午,500余万尾黄鱼苗相继在嵊泗三横山海域欢腾入海。随着资源养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嵊泗海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海域整体环境明显改善、海洋水质持续向好、海洋资源逐步恢复。以海蜇资源为例,近几年,该县每年海蜇放流的投入产出比在1∶20以上,极大促进了大洋山岛、泗礁本岛等地近洋张网作业渔民的增收。“海蜇苗放流后,两三个月即可长成。据我们这几年的调查,海蜇船在近半月的捕捞期中,最高产值20万元左右。”认为这就是增殖放流带给渔民的增收效果。
看着跳跃入海的鱼苗,上港集团盛东公司副总经理顾天艺表示,今年是公司正式开展生态补偿项目的第一年,计划在10年内投入超8000万元用于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作为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通过增殖放流、资源养护、伏季休渔以及渔业执法等各种措施,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入资金约1.6亿元,共放流大黄鱼、黑鲷、黄姑鱼、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厚壳贻贝等物种近120亿单位。预计今年,我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有10余个品种,总量在6.5亿单位以上。
UCVYO. 9"
来源:竞舟
图片:微信图片_20240311162853.png
UID:1033861
UID:1339671
UID:483754
UID:298705
UID:312364
UID:1443424
UID:720390
UID:1517869
UID:94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