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3076
“这件衣服改短装,一尺六寸长度刚好,你看,这样上身多利落。”10月14日午后,位于“沈家门小西湖”的“秋香子”店铺里,老板张水君正拿着皮尺,在客人的绿色呢大衣上比划,嘴里的尺寸报得干脆利落。
十几平方米的店里,三面墙上挂得满满当当的布料与待取的成衣挤在一起,藏青、墨绿、玫红的呢料,带着暗纹的织锦,还有叠得整齐的棉布,像一面立体的色彩拼图。店铺中央,一张铺着白布的大长桌是她的“工位”:剪刀斜插在布卷旁,木质尺子磨得发亮,剪出形状的报纸拼成衣片轮廓,一块粉得发亮的织金缎面静静躺着,边缘已经剪出了柔和的弧度。
图片:174_893076_1760926515920537.png W/q-^Zkt,9
图片:174_893076_1760926515920537.png
从“卖布”到“做衣” 两次转型扛住时代浪潮
“秋香子”的故事,要从21年前说起。彼时的张水君,还是个为了兼顾孩子和朋友合伙创业的年轻妈妈。“一开始没想着做裁缝,就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布店,只卖布,顺带帮客人出点设计主意。”她一边给另一位客人量腰围,一边回忆,“那几年生意好得很,布一卷卷地卖,赚得‘好看’。”
转折发生在淘宝兴起的年代。线上购物的浪潮席卷而来,实体店卖布的生意一落千丈,货架上的布料渐渐积了灰。“守着布店不是办法,我就想着,干脆把老本行捡起来。”张水君说,她打小就爱摆弄针线,高二时因为成绩下滑辍学后,母亲便送她去裁缝铺当学徒,一手缝纫手艺早就在骨子里扎了根。
为了跟上时代,2008年,张水君专门去上海的服装设计学校进修了一个月。“重新学了裁剪技巧,也接触了新的设计理念,回来就敢接定制衣服的活了。”她笑着说,自己是个“活招牌”——每次做好新衣服,必定穿在身上出门,路上总有人追着问“衣服在哪做的”。加上她爱翻《瑞丽》《嘉人》等时尚杂志找灵感,设计的衣服既有时尚感,又贴合身形,生意很快又火了起来。
“最忙的时候,一卷布一天就能定完,客人都要做我身上穿的同款裙子。”张水君的眼里闪着光,“我还请了三个裁缝师傅一起赶工,缝纫机声从早响到晚,但心里踏实。”
可浪潮总在变化。随着成衣市场越来越发达,愿意买布、量体裁衣的人渐渐少了,店里的客人依旧是那批和她年纪相仿的50后、60后,甚至70岁的老人。“年轻人嫌麻烦,宁愿网上买现成的,我们这行又冷清了。”张水君叹了口气,手里的皮尺却没停,仔细量着客人腰后的尺寸,“要打两个褶,这样既显腰细,还方便活动。”
抖音“玩”出圈 旧衣改造迎来“第二春”
2023年,“秋香子”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生意再次下滑,聘请的裁缝师傅从三个减到了一个。但张水君是个乐天派,没生意的时候,就拿着手机拍点小视频发抖音,“不为别的,就图个乐子,打发时间。”
图片:174_893076_1760926516953842.png Y7(E<1Yx
图片:174_893076_1760926516953842.png
一开始,她拍店里的布料、新做的衣服,絮絮叨叨地介绍几句,视频浏览量寥寥无几。“没人看也没关系,我就继续拍。”张水君说,直到有一天,她随手拍了一段帮客人翻新旧呢大衣的视频,“就是把旧大衣拆了,重新裁剪、缝补,没想到就火了。”
那段视频的浏览量突破了一万,评论区里挤满了网友:“阿姨,能帮我改件旧大衣吗?”“我家有件衬衫不合身,能改吗?”“地址在哪?我专程过来找你!”张水君愣了愣,随即笑开了花:“原来大家这么需要旧衣改造,我怎么早没想到?”
从那以后,张水君的抖音账号成了“旧衣改造展示台”。她拍自己如何把过长的呢大衣改短,如何给没口袋的外套加口袋,如何把老式棉袄改成新中式棉服,每条视频的浏览量都轻松过万。“现在打开抖音,全是问改造的私信。”她拿起手机给记者看,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消息,有舟山本地的,也有宁波、上海的网友,“他们加我微信,视频连线说需求,然后把衣服快递过来,昨天一天就收了四五个快递。”
为了专注做旧衣改造,张水君减少了新布的进货量,把更多精力放在“盘活”旧衣服上。10月份才过一半,她收到的改造订单就超过了40单,“每天晚上都要和另一个师傅开夜工,不然赶不上客人的需求。”她指着墙上挂着的几件短款呢大衣,“这件湖蓝色的,客人自己买了同色系的仿宋锦布料,我加了盘扣,改成新中式的,你看,哪里还看得出是旧衣服?”
记者凑近一看,湖蓝色的呢料与仿宋锦拼接得严丝合缝,盘扣的纹路精致,领口的弧度流畅,确实像一件崭新的定制款。旁边还有几件小香风呢大衣、新中式夹袄,件件都透着巧思,很难想象它们曾经都是被闲置的旧衣。
“察言观色” 让老布料遇见新时尚
“旧衣改造不是简单的剪剪缝缝,得懂客人,还得懂衣服。”张水君说,她的改造秘诀,就在于“察言观色”——客人一进门,她扫一眼就能猜出对方的性格、消费偏好,给出最合适的建议。
对于追求精致的客人,她会建议“大翻新”:“只要料子好,颜色没太大问题,就能改得像新衣服一样。”有位客人拿来一件压箱底的黑色羊绒大衣,款式老气,袖口还磨破了,张水君帮她把大衣拆了,重新设计成收腰短款,袖口用同色系羊绒补好,“客人来取衣服的时候,非常开心,说‘这比新买的还好看’。”
碰到节省的客人,她就建议“小改动”:“只改不合身的地方,比如衣长、衣领、衣袖,花小钱解决大问题。”之前有位老人拿来一件儿子穿旧的灰色西装,肩宽太大,衣长过长,张水君帮他把肩膀收窄,衣长改短,还把西装领改成了小方领,“老人穿上后,说‘终于有件合身的衣服了’,后来又带了三件旧衣服来改。”
最让张水君得意的,是用“老布料”做新中式衣服。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粉色织金缎面:“这是我妈妈传下来的缎面被子上的,现在没人用这种被子了,但料子好好的,丢了可惜。”
去年秋天,她突发奇想,用这种缎面做了一件新中式盘扣上衣,穿在身上出门,客人见了都夸好看。“好多人回家就翻箱倒柜,把家里的缎面布料找出来,让我帮他们改。”张水君说,今年已经做了五六件缎面改造的新中式上衣,每件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美。
她指着桌上的粉色缎面,“这块我准备做件马甲,配衬衫穿肯定好看。”说着,她拿起剪刀,沿着画好的线裁剪,“现在新中式这么流行,这些老布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也算没辜负它们。”
从高二辍学当学徒,到开布店、做定制、搞旧衣改造,张水君做了二十多年裁缝。她说,自己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看到客人穿着她做的衣服再来店里,“看到别人穿着我做的衣服美美的样子,我就觉得,做这行值了。”
二十一载针黹春秋,张水君用一针一线,缝补着时光,也缝补着人们对“合身衣服”的期待。她说,自己会一直做大家口中的“裁缝师傅”,直到做不动为止。
D1]%2:
来源:竞舟
UID:559363
UID:103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