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913813
距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然而各家糕饼、烘焙店的月饼都已经早早地做起来了。沈家门船厂路有一家开了十七年的中式糕饼店,每到中秋前两个月便迎来最热闹的月饼季。
他家所在的船厂路140号这个位置,已是这条马路的最北端,相对僻静。并不宽阔的街道旁,“日新糕点”四个字静静地挂在门头。然而年复一年,他家不管是老式糕点也好,中秋节的苏式月饼也好,早已被很多吃客所知悉。价格实惠,滋味也不赖。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630745.jpg K=C).5=U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630745.jpg
N8:&v
)IP{yL8c
到了月饼旺季全家总动员纯手工制作
记者进入操作间,正看到一幅默契无声却温暖流动的画面:70岁的公公在案板前,双手不停地擀着面皮;一旁的儿子正低头包着月饼,手指翻飞间,一个月饼已然成形;儿媳阮江燕穿梭在烤箱与柜台之间。
“最近这两个月,是我们最忙的时候。”阮江燕笑着说。她1990年出生,贵州花溪人,热情招呼记者的同时,手脚却不停歇。1982年生的舟山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只是专注于手上的活计。
这家店已在船厂路开了十七年,每年中秋节前两个月,他们就进入了“月饼时间”,其他老式糕点暂停制作,烤箱从早开到晚,日均产出几十公斤的月饼。临近中秋,最高峰时一天要做500公斤,动辄接单上百盒。
“到那时,光靠我们3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阮江燕说,“那时我婆婆、小姑子都会来帮忙,还要再请人才行。”她边说边忙碌着,包馅做月饼,跑进跑出,把烤好的月饼从烤箱里拿出来,再把一盘盘刚做好的月饼放进烤箱。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983148.jpg 4FgY!k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983148.jpg
E$84c+
C]+T5W\"<B
无声世界里的糕点师潜心钻研好吃的配方
记者看到,做好的月饼在进烤箱前,都要用牙签在表面轻轻戳一个小孔。“这样烤的时候热气出来,饼皮不会裂。”阮江燕解释。
烤月饼讲究火候,要烤13~15分钟,中途还需人工翻面一次,确保受热均匀。当一板板金黄色的月饼从烤箱中取出,香气扑鼻,整个店铺都弥漫着幸福感。
十七年前盘下这家店时,虽然前店主把相应的糕点配方也给了他们,但味道其实还有变得更好吃的空间。便自行调整配方、馅料,尽管他无法用言语表达,却将自己的认真执着倾注于糕饼。不管是冻米糖、麻花、大麻饼、老蛋糕、海苔饼等看似普通的传统点心,还是中秋前后的月饼,在他手里,开始变得不一样。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893308.jpg w~(x*R}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893308.jpg
“这些配方都是他自己调的。”阮江燕语气里掩不住自豪,“他一次次试,失败了就重来,月饼的馅料里面也加了好多料。”料足了,虽然利润薄了,但吃的人越来越多,也是值得。
如今,他们的月饼越来越受欢迎,顾客从以前的批发为主变成了散客居多,受众也从老年人扩展到了年轻人。年轻人觉得好吃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口味心得,为小店带来了更多的食客。
N%&D(_
减油减糖,馅料升级口味丰富受欢迎
现代人都有一张“刁钻”的嘴,既要好吃,又要健康,许多小年轻来买,要求少油又少糖。
为此,店里不断改良配方。减油减糖的月饼保质期短,不放任何添加剂,保存期在15天到20天,所以每当有客人购买,阮江燕总会叮嘱:“要尽快吃完哦。”
年复一年的制作,月饼的口味也与时俱进着,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百果、椒盐、海苔,还推出了芋泥、紫薯、乌龙茶等新口味。百果月饼馅料尤其丰富,花生、瓜子、金橘、冬瓜糖、芝麻、红绿丝……交织出饱满和谐的口感,甜度克制,香而不腻,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传统百果月饼齁甜的刻板印象。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592462.jpg j;b<oQH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592462.jpg
前几天,一位苏州客人来普陀山旅游,特意循小红书找到店里,买了不少月饼说要带给家里的亲戚。阮江燕热情地多送了他两个,“人家远道而来,这是心意。”
一年当中,这两个月的月饼季最为充实。非月饼季时,小店回归日常,做传统糕点,深受老年顾客喜爱。尤其是麻花,手工现搓现炸,供不应求。
口味受欢迎,得益于潜心钻研,他的故事,也是这家店温馨的底色。8个月大时因高烧失聪,从此世界一片寂静。但他志气高,不愿啃老,为谋一技之长,曾只身前往宁波进修西点制作。“他是班上唯一的聋哑人,学得比谁都辛苦。”阮江燕语气里满是心疼与骄傲。
|K6hY-uC
开店十七年光阴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同心协力
夫妻俩在蚂蚁岛开过糕饼店,回到本岛后,也曾在玛祖卡甜品店工作过。但当时月薪1200元,阮江燕800元,日复一日的打工有点看不到希望。
十七年前,阮江燕看到家附近的这家店转让的牌子,和婆婆商量后,全家支持盘下。“结婚后,我们就和公婆住一起,虽然房子小,但很温馨。”她说,“要不是他们帮忙带孩子、做饭,我们根本顾不上家,只能顾到一头。”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137589.jpg vVi))%&S(
图片:174_913813_1757576044137589.jpg
而今,一家人各司其职,开店的十七年光阴,也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同心协力,是“技术总监”,负责口味研究和调馅;阮江燕是“生产运营”,负责烤制、销售和接单;公公是“首席酥皮师”,每天一大早到店做酥皮,擀皮子;婆婆则是“后勤部长”,在家做好饭等他们轮班回去吃。
小姑子则帮着他们带孩子,辅导孩子功课,他们的儿子正读初二,学业繁重。
临近中秋节的时候,小姑子、婆婆等家人们也都要到店里来搭把手,来不及的时候还要再请人。平时店里晚上8点半关门,忙时到深夜十一二点甚至通宵是家常便饭。他们在悠悠岁月里,秉承着一份匠心的坚持,也满怀着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竞舟
UID:559363
UID:1485209
UID:291584
UID:945550
UID:946491
UID:640136
UID:1147225
UID:10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