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2996
普陀沈家门东大街50号的滨港158弄里,藏了一家不起眼的竹器店,说是店铺,其实很难找到一块具体的招牌,有的只是零星摆放的竹器和若有似无的幽幽竹香。
今年55岁的陈红是店主之一,多年前她从公公手里接手了这家竹器店,也跟着学了些手艺,丈夫林安彪则负责采购、送货。
5月20日下午,记者见到了陈红,她正坐在一把传统竹凳上,笑眼盈盈地看着巷弄里来往的行人,有熟人就聊上几句,有人问路她也热心应答,不吆喝,安安静静的,一如她与她的竹器店。
图片:15111353934212.jpeg
弄堂里的竹器店
滨港158弄在车水马龙的沈家门东大街并不显眼,这是一条已经拆了一半的老巷子,只有路过时不经意偏头一瞥,才可能看到巷子里零星摆放的竹制品。陈红经常坐在弄堂里的一把老式竹椅上售卖竹器,或是露天做些洗锅用的洗帚。
老弄堂不宽,两人并肩走有些费劲,尽头就是沈家门渔港。记者拜访的当天刚下过雨,路上有些浅浅的积水,在陈红的带领下去看她家的竹材仓库,一路上能闻见海水的咸腥味以及雨后的湿润气息。但当仓库的卷帘门被掀起时,能闻见的就只有扑面而来、萦绕周身的竹香,一种纯净的、令人心神安定的气味。
一百多平方米的老屋改成了仓库,除了门口的一小片空地,几乎没有落脚处,四面堆放的竹材比人还高,入目可见最多的是笋壳。陈红说这是用来包粽子的,端午节快到了,这种“豹纹”笋壳成了热销品,做舟山传统粽子的人家和生意人常到她这儿进货。
除了笋壳,还有大扫帚、竹筛、箩筐、洗帚等竹制品,有的是她从外地进来的成品,有的是她和公公亲手做的。
“这家店是公公于1993年交给我打理的,我跟着他学了点皮毛。”陈红介绍说,竹器店名叫“林安彪竹器店”,登记用的是陈红丈夫的名字,但丈夫平日只负责采购原材料和给客人送货,做竹器的依旧是陈红和她的公公。
陈红的公公今年93岁,虽然耳朵听不太清,但好在一双眼睛还很亮,能用竹篾编出漂亮的竹器。“现在在卖的竹筛、团箕、箩筐都是我公公做的,还有一些是委托大展一位老师傅制作的。”陈红笑言,她自己编不出那么精致的竹器来,最拿手的是刷锅用的洗帚,因为这个最简单,“公公13岁开始当学徒,学做竹器,想要学会这门手艺,至少得潜心学个三年,年轻一代没有这种心力了。”
图片:15111353917060.jpeg
指尖上的竹子艺术
将竹子变成竹器,里面的门道很多,从选材这一步就开始讲究。陈红自己虽然不会编复杂的竹器,但看着公公一步步操作,也常忍不住感慨其中的精细。
现在人们对竹器的需求量少了,陈红他们每月去宁波象山一带进一次货,一次带回五根左右的大毛竹和一些笋壳。“竹子得是生长三年以上的大竹子,六龄竹最为理想,韧性适中。三年以下的竹子太脆,做成竹篾编起来容易断裂。冬天的竹子要比夏天的好,因为冬天的竹子不容易生蛀虫。”
拿到竹子得先把竹子变成竹篾,再用竹篾编竹器,而做竹篾也是一道大工程。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常常是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
青篾丝柔韧,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黄篾弹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故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将竹子剖成篾丝后还要处理边缘,刮去毛刺边棱,如果篾丝宽度不均,也要在这个阶段进行削刮,最终以厚薄匀称,细腻柔软为佳。“有的篾丝还要过拉丝板,拉过的竹篾边缘是圆的,手可以直接触摸,不用担心被锋利的竹片割伤。”陈红给记者展示了两个造型不一的竹筛,一个孔隙大,篾丝扁平,海边人家常用来晒鱼。另一个几乎看不见底部的孔隙,编织手法更加细腻,篾丝边缘圆润,这是用来淘米的米筛。
陈红做洗帚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将竹子剖成丝后捆作一把,再往里塞一块竹子让竹丝散开就完成了,全程不过五分钟。“复杂的竹筛、箩筐,让公公这种熟练的手艺人来做,一天也只能做一个,因此价格就高很多。”陈红说,她在仓库里放了几个公公做的大团箕,是专门用来晒茶叶的,但因为工序复杂,得卖180元一个,一般人家都不愿意花钱买个晒茶叶的竹器,这几个团箕就被她束之高阁了。
图片:15111353934148.jpeg
落寞的老手艺
在弄堂的墙上还能看到未拆的老路牌,上写“滨港十弄”。陈红称,这里以前是沈家门一带有名的竹器弄,要问去哪里买竹器,大家都知道要去滨港十弄,“以前这一片有好几家竹器店,但现在就只有我们一家专做这个了。做竹器的老师傅过世后,手艺没能传下来,铺子就一家家消失了。”
等公公做不动了,陈红会否接过他的衣钵?陈红说:“大概是不会的。老底子的舟山人家里,谁家没几把竹椅,没几个竹筛?但现在买竹器的人少了,很多竹器都被塑料制品替代了。年轻人没有用竹器的习惯,老一辈又不愿意花这么多钱来买。”陈红告诉记者,现在手工贵,过去卖二三十元一个的竹筛,现在要卖六七十元,一个竹编箩筐要卖150元,一天还只够编成一个,“现在来买的最多的是饭店的人,他们用木桶蒸米饭,底下要放竹编的蒸屉,最便宜的洗帚也卖得不错。箩筐大多卖给了寺庙里的僧人。”
弄堂的石板桌上,陈红还放了两盒织网用的网梭,一盒是她用竹子做的,一盒是塑料的,相比塑料网梭易老化断裂,竹制网梭更加实用和环保,也更受欢迎。但陈红说:“现在连织网也能用机器完成,这竹网梭被买去只用来补网,需求量也大大下降了。”
图片:15111353917124.jpeg HQPb
图片:15111353917124.jpeg
陈红的女儿今年三十岁,在竹器堆里长大,经常看妈妈和爷爷做竹器,时不时拿来把玩。“要问她愿不愿意继承家业,她肯定是不愿意的,小时候她怕手被竹刺扎到,况且现在做这个已经没有市场了。”陈红说。
只有老师傅们还坚持着传统的竹编手艺,陈红店里的竹制扫帚和竹椅都是从象山一带进来的成品,在那里尚有一片竹文化的沃土。而在舟山,会做这类竹器的老师傅已经很难觅到。
“新做的竹椅是青黄色的,坐久了就会变成棕红色。老一辈人还是爱坐竹椅,他们说这种更舒服。”陈红搬出一新一旧两把竹椅,人一坐上去,竹椅吱呀作响,这响声是几代人的乡愁。
[MLJs-*
来源:竞舟
UID:173936
UID:1033861
UID:201601
UID:310453
UID:1432004
UID:1147225
UID:1470950
UID:296188
UID:1354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