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3076
四月春暖花开,气候回暖,万物复苏,市民外出游玩增多,结合近期我市传染病监测情况,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应重点注意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野外劳作或游玩时要防止蜱虫等叮咬。
▼
近期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流行水平,新冠病毒感染呈现低位反弹趋势。
(一)主要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缺氧低氧等症状。重症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易感人群
新冠病毒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
(三)防病要点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手绢将口鼻遮住,或弯曲肘部遮盖口鼻处。
2、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建议佩戴医用口罩,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如发现身边人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直接接触。
图片:640 (5).png &U xN.vl
图片:640 (5).png
3、学校、托幼机构应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做好因病缺勤登记、通风和日常消毒。
4、建议市民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心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居家和办公环境做好开窗通风。
近期诺如病毒感染仍较多,随着天气转暖,手足口病也逐渐进入高发期。
1、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摄入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或吐泻物气溶胶等感染。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畏寒等,感染者发病突然,一般在摄入病毒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可能出现发烧、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脱水症状。
2、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手掌、脚掌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等症状,如出现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诺如病毒感染对象除儿童外,成人亦可发病;手足口病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体衰弱的人、老年人和孕妇。病毒因传染性强,在学校、幼托机构等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和控制传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或手被污染后要彻底清洗双手。
2、集体单位食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注意食品操作卫生,防止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品;居民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半生海产品及不洁、变质腐败食品。
3、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环境物表等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及时进行消毒,并做好个人防护。当患者在教室、宿舍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呕吐时,应及时疏散其他儿童,同时做好开窗通风,避免其他儿童感染。
BPrA*u}T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由动物宿主通过媒介传播给人类,春季蜱虫活动增强,主要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蜱虫叮咬是引起该病的主要途径,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也会导致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可伴皮肤瘀斑、牙龈出血、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头痛等。
图片:640 (6).png {7eKv+30
图片:640 (6).png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1、进入草地、树林等蜱虫栖息地时,穿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腿,避免穿凉鞋,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如含避蚊胺成分)。
2、避免在蜱虫活跃区域(如植被茂密的丘陵、山区)长时间坐卧。
图片:640 (7).png gH\r# wy|
图片:640 (7).png
3、带宠物外出返回后,需仔细检查宠物体表(耳后、爪缝等毛发密集区)是否有蜱虫附着,防止将蜱虫带入家中。
4、发现蜱虫叮咬时,不可生拉硬拽,应用酒精涂蜱虫身体使其松脱,用尖头镊子垂直拔出(忌摇晃扭转),随后用碘酒消毒伤口并就医处理。
图片:640 (8).png DcbL$9UI
图片:640 (8).png
来源:健康舟山
UID:1470950
UID:1523875
UID:1485209
UID:1147251
UID:1432004
UID:1691258
UID:1337795
UID:187304
UID:65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