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3078
定海它山庙弄中的“它”
在舟山方言中
念它(tuō)还是它(tā)?
90%以上的舟山人要念错……
本期“舟山有意思”
我们一起来聊聊“它山庙弄”
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它山庙弄,在定海老城东部,呈“U”形,北起昌国路,向南后转西到东门里招待所围墙外折北,长230米。原名它山庙跟,因与它山庙相邻得名,1966年改名为“新建路”,1992年改称为它山庙弄。
wO<.wPa`
图片:640 (9).png $O nh2 ^
图片:640 (9).png
它山庙弄的民居
iWu
“它山庙”的读音
源自浙东方言,究其本源大概是古越语音的遗存,后人对它山庙和它山堰的历史不甚了解,大多数人都要在方言中将它(tuō)错念成它(tā),成为舟山方言中最易念错的地名。
k Il!n
当然,它的“tuō”音还没有得到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正式认可,在普通话中,它山庙弄还是得读作写作“ Tāshānmiào Lòng”。
F(h jP
(4]M7b[S$
:Kq]b@X
它(方言音tuō)山庙名称
源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的它山堰
;::]R'F[
图片:640 (10).png
宁波它山堰宁波市 鄞州区地名办提供
它山堰,位于鄞江镇西南的它山旁,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鄞江上修建的一项伟大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的水利枢纽工程。因其地处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地带,筑堰以前,海潮可沿鄞江上溯到樟溪,使周围的耕田盐碱化。
fh%|6k?#M
太和七年,山东琅琊人(今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王元暐以秩正六品上的朝议郎出任鄮县县令。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着手整治鄞江,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起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入县城,一路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共同贯通了鄞西平原诸港,灌溉农田数千顷。
7 pPaHX8
它山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有效地将水害化为水利,曾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历经一千多年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被国际灌排委员会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988年12月2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o6bT.{8\
为追思王元暐治水之功,鄮县人民在它山之巅建筑了它山庙以祀之。后来,它山庙文化随着人口迁徙等原因,流传到定海和余姚等地。
aF8'^xF
图片:640 (11).png [G!#y
图片:640 (11).png
上世纪60年代的宁波它山庙外景 资料转引自宁波网
lo!^h]iE !
再说回舟山定海
原本有两个它山庙
一座在城东
一座在干(石览)镇南洞
民国《定海县志》载:
“朝有封号祀祈甚灵。”
“它山庙,凤鸣桥上,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
图片:640 (12).png YMS ZcI
图片:640 (12).png
据考证,定海东城的它山庙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因时任知府的史浩崇敬王元暐,奉王元暐为“海山保护神”,因此指示昌国县令霍辀,在东城鳌山之麓建它山庙。而由于旧时南洞一带水患严重,清道光二十六年,当地在凤鸣桥旁新建它山庙以镇水。
民国年间,定海东城建筑较少。据1926年测绘的《定海县城厢全图》和1971年卫星影像显示,当时的它山庙周围多为空地和菜园。它山庙北面有东喉(现昌国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北侧的昌国泵站位置),南面有砚池,西面有施家屋弄,东面邻近城墙,城墙下也有田园,而现它山庙弄的建筑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
qAI%6d
图片:640 (13).png s#Ayl]8r
图片:640 (13).png
1971年它山庙附近影像
*Wj]e%
来源丨舟山市民政局
UID:1015129
UID:1139844
UID:919515
UID:1689626
UID:1147251
UID:1523875
UID:291584
UID:1516382
UID:73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