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515186
近日
复建的定海东城门
和文房四宝园正式开放
一时间勾起了
大家往事的记忆
那么,50多年前的定海城长什么样?
曾经的街巷里弄
和四合院、三合院还能找到吗?
本期“舟山有意思”
小布带您重拾50多年前的记忆!
%b6wo?%*
3om-,gfZ
定海古城
)wd~639U
1971年的定海古城全景
你住在哪儿?
图片:640.jpg }3lF;k(2g
图片:640.jpg
定海古城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唐名翁山生雏形,宋称昌国城初成,清改定海镇海疆,日寇侵占毁城垣。北宋熙宁六年(1073)始建城垣,辟东南西北四门。元代升县为州,增开二门。明清复为四门。
0 fU>L^P_?
旧时,定海古城依山面海,城墙、濠河和镇鳌山构成三面环水、西北倚山的梯形城市形态,得背山、面水、向阳三利,城市重心略呈南重北轻。历以状元桥为中心,东、南、西、北、中5条大街呈放射状贯穿全城,楼下商铺,楼上住人,前店后坊,屋隙成巷;大街里弄与密集河网相连,民居大宅沿河而筑,前街后河,埠头成群,城因河而鲜活,屋映河而生媚,是典型的江南水城,誉称“东方威尼斯”。
"O "@HVF@
0in6z
东大街
ApB0)N
图片:640.png 'L/TaP/3
图片:640.png
1971年东大街
Z9I./s9
在东城门内,西起状元桥,东至东城门。始建于宋,古有主簿厅、县尉司和东监厅。南宋徙县学于此,而今东大街许氏民居即宋元学宫、清左营和城守营公署故址。元代之前,东大街以南尚有被称为“芙蓉洲”的浅湖湿地。明代以后,芙蓉洲湖湮废,但有芙蓉洲河于东大街中部穿越,上跨文彩桥。旧以文彩桥为界,分称为上街和下街。现存1道公墙和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古商铺。
wf1DvsJQ l
DYK|"@
西大街
W0kq>s4
图片:640 (1).png v^G5 N)F
图片:640 (1).png
1971年西大街
FG\?_G
一条西大街,半部古城史。西大街在故状元桥西,东起状元桥,东至西城城门。始建于宋,古有正监场、西监厅、城隍庙、翁洲坊在附近。历为城内主街之一。旧以小教场边弄口为界,东称横街,西称西门大街。横街又分上街、中街与下街。1891年“辛卯大火”后,于上街东、中、西筑公墙。现上街仍存2道公墙和比较完整的古商铺、古民居群。
DmsloPB?_
.*"IJD9
中大街
N0C5FSH
图片:640 (2).png =`H(`2
图片:640 (2).png
1971年中大街
H#E0S>Jw|
在城中,历为定海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始建于宋,古有城隍庙、西监厅、翁洲坊。历为城内主街和南北向主干道,商茂繁盛。1891年“辛卯大火”后,于中部和南端筑公墙。现仍存2道公墙和完整的古商铺、古民居群。
k$!&3Rh
-bF+uCfba
北大街
$49tV?q5
图片:640 (3).png [^f`D%8o
图片:640 (3).png
1971年北大街
ps{(UYM=b
古称北直街,现称人民北路。明天启《舟山志》卷二即记载:“大余桥、小余桥,俱在城北直街心。”后来,几经历史沧桑变迁,北大街于1923年重建石板路面。1966年改称东风路,1981年改称人民北路。旧时的北大街街面狭窄,由石板铺成,两侧多为深宅大院,著名的清末至民国时期建筑有干大圣庙、沈家老宅、朱葆三故居、金性尧故居、以及丁七房、朱家、庞家、钱家、陈家、甘家、金家、乐家等。
eSU8/9B
n3\vq3^?
南大街
3RUB2c4
图片:640 (4).png 'P#I<?vB
图片:640 (4).png
1971年南大街
*TkABUL
北起状元桥头,南至南城门。旧别称南门大街,现为人民中路南段。历为从南门到定海城中心状元桥一带的必经之路,是定海城区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南大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建城之初,曲折幽长,铺着古朴的被来往脚步打磨光滑的石条和石板。旧时商贾汇聚,市肆骈列,市面最是兴旺,至今仍是市俚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OA%wg3=h
o++Hdvai
昌国路
CjGI}t
图片:640 (5).png /o2eKx
图片:640 (5).png
曾记否?1980年前的要武路(昌国路)是从舟山师范后面绕过去的!图为1971年要武路
j;.&+.
与西大街、东大街、中大街等历史悠久的老街相比,昌国路的历史要短促许多,但因其历为定海县公署、舟山专区专员公署、舟山地区行政公署、舟山市人民政府和定海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又有定海县学宫、舟山中学故址,因此,昌国路在定海古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昌国路初建于1942年,1966年,命名为要武路。1980年拓宽、改建、拉直。1981年改称昌国路,因沿路旧有定海县署,为纪念宋元时期古县名——昌国县得名。
~fe0Ba4
hlZjk0ez
留方路
<T]kpP<lC
图片:640 (6).png w=$_',5#Z
图片:640 (6).png
1971年留方路
{ L5m`-x
在定海古城北部。南起昌国路,北至留方井,以弄内有留方井得名。原分称仓河底(仓河头)和傅家桥下,1966年改称光辉路,1981年改名留方路。现保存有较完整的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群。留方井古称方池、方河,始凿于元末,因纪念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方国珍得名。1840年7月6日,侵华英军攻陷定海城,军营书记李昌达夫妇愤然投方河殉国。1868年,邑绅谷兰亭改方河为三眼水井,镌“留方井”名,并在井侧竖“义士李先生殉难处”石碑。
v5o%y:~
] W_T(C*
建国路
x!+a,+G
图片:640 (7).png kn.z8%^(
图片:640 (7).png
1971年建国路
f WXzK<
在定海古城北部西侧。南起昌国路,北至环城北路。雏形成于宋代,原名不详。旧分上荣庙跟、四眼井跟和荷花井跟三段,1979年重修后命名为建国路,以时逢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得名。建国路南口古有昌国县(州)公署,明代改为舟山中中千户所、舟山参将公署,明末清初曾为南明鲁王行宫,清代改为定海镇总兵公署。路侧旧有定海中营游击公署、上荣庙、明德女子小学校、鸿贞女子中学等。现存上荣庙、陆家大院(陆厚义老宅)、戴家老宅、舟山宫井、中营衙门井、四眼井等文物古迹。
p\K5B,
we9AB_y
东管庙弄
iDsjIW\j
图片:640 (8).png 1Rh&04O>VL
图片:640 (8).png
1971年东管庙弄
S EmD's
在定海古城南片中部。南起东大街,北至昌国路。以旧有东管庙得名。雏形成于宋代,原名不详,明代始称东管庙弄,1963年改称东风路,1981年恢复旧名。东管庙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主祀东城片的地方保护神,现旧址仍存。北端旧有昌国籍南宋参知政事余天锡出资建造的大余桥,20世纪70年代填河拆毁。弄内现存朱家住宅、刘坤记大院、王顺成住宅、王家住宅(王克明老宅)等传统民居。
T5h[{J^
r[~$
总府弄
&AVi4zV
图片:640 (9).png @[Th{HTc.G
图片:640 (9).png
1971年总府弄
pif gt
南起西大街,北至昌国路,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街巷。唐、宋、元时期,翁山县、昌国县、昌国州治所皆设于镇鳌山南麓,而这里就是当时自市心通往县(州)署的必经之路,其名称叫翁山坊,以县署前旧设有“古翁山”牌坊得名。明初,改故昌国县署为舟山中中所公署。隆庆三年(1569),宁绍参将梅魁自余姚临山移驻舟山,并改中中所公署为参将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清朝廷移原驻镇海的定海镇至舟山,并改称为舟山镇,舟山镇总兵黄大来以故参将府址建总镇府。于是,这条原通往县(州)公署的里巷由此变成了通往总镇府的必经之路,将校兵丁往来其间,“总府弄”的名称也随之应运而生。1966年改名为“永红弄”,1981年复称总府弄。
ZSNg^)cN
%y q}4[S+o
柴水弄
K2QD&!4/T2
图片:640 (10).png ~08v]j q
图片:640 (10).png
1971年柴水弄
Sy_M!`B
在定海古城南片中部。北起西大街,南至解放西路。以旧邻水城门,有柴、水集市得名,是海岛独特地名文化的见证。1966年改称洪流弄,1981年恢复旧名。现存林宅、陈宅、徐宅、包宅等完整连片的传统民居群,多三合院、四合院式建筑,保留有完整的台门、围墙、天井、正屋、厢房、水井等旧貌,墙角多树有墙界石。林氏民居门口镌有“原有官路四尺四寸左右,林姓乙丑桂月让进二尺”题刻。
,J~dER\%
iu 'yB
LFC k6 R
来源丨舟山发布
UID:1147251
UID:1339671
UID:1440741
UID:1690129
UID:1513228
UID:1470950
UID:919515
UID:1035772
UID:10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