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3076
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
偏远渔农村曾因医疗条件差、基层急救能力弱等实际问题,一度令当地百姓陷入“急救难”的困境。
如今,我市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探索院前院内急救“一件事”改革,织密覆盖全市的急救“一张网”,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有力缓解这一难题,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故事】
8月20日上午9点28分零5秒,市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张丹露接到金塘某工地有人高处坠伤的急救电话。
41秒后,通话结束。张丹露已基本了解完伤者情况、所在位置,并及时把急救指令发给了金塘院前医疗急救点,要求快速派车急救。
1分钟不到,急救车驶出金塘镇中心卫生院;11分钟后,急救车赶到现场;3分多钟后,急救车再次启动,向舟山医院疾驶而来。
行车途中,轮值金塘院前医疗急救点的医生蒋麒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吸氧、颈托固、下肢夹板固定等基础急救措施,并通过车载平板电脑终端将初诊信息实时发送给接诊的舟山医院急诊医生。
10点22分,患者被送入舟山医院急诊室。因送治及时,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正在接受进一步治疗。
出车精准定位,医患及时互动,轨迹全程可视,急救信息实时传输,真正实现“上车即入院”。我市在深化“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中,不断提升120医疗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海岛乡村的院前急救赢得了“加速度”。
“上半年全市主城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8分3秒,农村地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1分9秒。”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业务科科长廖海东说,这个平均反应时间比省里的考核标准还要快2~3分钟。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身处偏远乡村海岛的百姓或海上作业的渔民,容易受地理环境与交通不便影响,错失最佳救治时间。院前医疗急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今年7月21日上午7点,74岁的嵊泗枸杞居民朱兆祥突然发病,右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其儿媳发现后,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急救中心调度员的远程指导下,做了初步的自救措施。
几分钟后,嵊山—枸杞院前医疗急救点的120急救车赶到朱兆祥家。经随行医生初步判断,老人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马上为朱兆祥进行吸氧等急救处理,并迅速将其转送至嵊泗县人民医院嵊山分院作进一步诊治。
经嵊山分院值班急诊医生贺柯腾初步诊断,老人可能是急性脑梗,病情较重。
嵊山分院随即联系了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并开启远程会诊。双方最终评估决定将患者转院至县人民医院,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在发病后的3~4.5个小时内。错过了这个时间段,患者可能会偏瘫,或持续发病。”贺柯腾说,好在急救及时,患者发病时间短。
因院前急救指导快速、细致、有力,患者成功脱险。目前,朱兆祥病情平稳,在医院作进一步巩固治疗。
嵊山—枸杞院前医疗急救点建立于去年8月,截至上月底,该急救点已紧急出车103次,转运病人(非紧急出车)42次。
在该急救点设立前,嵊山、枸杞两地患者一直面临着转运困难的问题。行动不便、需急救的患者基本由家属抬至当地卫生院,或者自行联系运货车协助转送至当地卫生院。
“耗时耗力,最重要的有可能会错过抢救最佳时机。现在不仅缩短急救反应时间,而且还可根据调度员指令进行自救,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贺柯腾说,若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也能降低中途转送过程中发生不可预料突发事件的风险。
廖海东说,岑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点设立后,本岛西北部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由过去的20分钟缩短至10分钟左右。
破解海岛群众院前医疗急救难题,构建市、县、乡三级海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全面打通“急”与“救”的堵点、痛点。我市持续推动“院前急救一件事”迭代升级,改革示范效应不断凸显,为百姓提供了快速、协同、专业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图片:13639377870980.png 4fZ$&)0&
图片:13639377870980.png
【改革实效】
如今,我市的“急救网”越织越密,急救反应时间不断刷新,抢夺“黄金时间”的几率越来越大。
近3年来,我市新增定海岑港、白泉,普陀桃花,岱山岱西、长涂、鱼山,嵊泗枸杞—嵊山和洋山等8个离岛和乡镇渔农村急救点。今年还计划完成定海小沙、普陀虾峙急救点的建设。
目前,我市按照“城区每3.5公里、农村地区每8~10公里设置一个急救点的标准,加速布局急救网点。截至今年6月,全市4个县(区)均建立了急救(指挥)分中心(站),急救点总数已达24个,拥有入网院前急救救护车59辆。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1分钟,乡村地区小于14分钟。
今年上半年,全市120呼入电话量45854个,平均摘机用时1.96秒,平均派车用时46秒,平均出车用时1分2秒,平均反应用时9分42秒。
“今年我们还通过信息化数字改革,持续深化‘浙里急救’应用建设,打通区域短板,实现市县乡三级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廖海东说。
此外,根据院前医疗急救“一件事”集成改革计划,我市加强与省级院前急救机构对口协作,并通过联动提升急救能力,推广“警医”数智一体化联动。同时,强化与红十字会协作,力争到2025年,实现每10万人配置50台AED的目标,继续扩大急救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范围,增加培训频次和人数,普及急救常识和技能,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ae:9ZcH
来源:竞舟
UID:1688060
UID:1442494
UID:390829
UID:1510884
UID:483754
UID:1139844
UID:513290
UID:1035772
UID:113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