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467461
图片:11.jpeg dn CurWjdk
图片:11.jpeg
蒲湾一区石膏像
“这个衣橱小心搬,那个鞋架也拿走。”“衣服太多了,搬家的车也得好几趟。”“老邻居,以后电话多联系。”……2023年10月23日,沈家门蒲湾一区征收区块1296户(红线及拓展区域)实现100%签约,现已进入搬迁腾空阶段。近日,走进这里,总能看到来来往往装满家具、行李的三轮车和面包车。
蒲湾一区位于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东至华丰公寓,西至蒲湾西路,北至蒲湾东路,南至蒲湾河。区域内包含了许多住宅楼和商业建筑,曾经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活力的社区,如今也将退出历史舞台。趁楼宇仍在,记者多次走访这个即将搬空的社区,和居民们聊聊印在心里、挥不去的老城区记忆。
拆不掉的回忆
沈家门总是被称作“老城”,这座老城“老”在一个个充满历史与人文气息的社区。那里,总能看到搬把椅子围坐在一起聊天的老人,能听到亲切的乡音和热闹的叫卖声。沈家门蒲湾一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老社区。
随着搬迁腾空,这里的热闹也随之消散。如今,在这里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搬运工人。收拾家当的时候,有人生出浓浓的不舍与失落,有人洋溢着奔向新生活的喜悦。但是不变的,是拆不掉的回忆。生活在这里的人,没几个人敢说没走过连心桥,没在店里称过几两傻子瓜子,没理过发逗过猫……
90后小应和小方两兄妹读初中起就住在了这里,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家楼下的小笼包和馄饨,一早起床就迫不及待来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特别是冬日,能暖一整天。
80后的徐女士忘不了儿时打热水的往事。二十多年前,蒲湾一区还有热水房,每隔几幢楼就有一个,藏在一楼某个转角,一毛钱就能打整整一热水瓶。“冬天,我几乎天天帮母亲下楼打热水,我到现在都觉得那个接水的阿姨很厉害,她不用看水满没满,只听声音就可以了。我还偷偷打开木头塞子看过,将将好满了。”
70后的谢阿姨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她最舍不得的是藏在街巷里的理发店。每年春节前,她总会到已经熟识的理发店烫个“过年头”,回家被孩子“嘲笑”是“花菜头”。但是一出门,街坊邻里的老姐妹们都是一样的发型,一起臭美。现在,老房子拆迁了,谢阿姨跟着孩子搬到了鲁家峙住,她说,在这里住惯了,不舍得邻里姐妹们,也忘不掉这里的热闹。
搬走后,一天回去看两趟
蒲湾一区的石膏像也是这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据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回忆,这是当年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立的雕塑。多少住在这里的人总会拿它做标记——“我家就在石膏像右边第二幢”“你在石膏像等我”“下午四点石膏像见”……
而在石膏像旁有一幢楼特别醒目,一楼一侧开了一头绿色的门,小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这就是18幢101室范燕萍和胡盛昌的家。
今年75岁的范燕萍和82岁的胡盛昌已经在这间61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37年了。10月20日,两人搬着家当住进了新家,是他们所在的蒲湾一区拆迁第七组第一个腾空的家庭。
图片:22.jpeg f}w_]l#[G
图片:22.jpeg
范燕萍和胡盛昌在老房子里的全家福
虽已在新家住了一个多月了,但范燕萍和胡盛昌总会回老家看看。范燕萍笑着说:“我家老头子很舍不得蒲湾一区,有时候一天去两趟。”虽是打趣,但范燕萍心里亦是舍不得。采访后的第二天,记者就在18幢楼下碰到了她,她说:“来看看。”
在范燕萍和胡盛昌的新家里摆放了不少老家具,五十多年前买的塑料椅子、床、床头柜,用了十多年的洗衣机,还有在蒲湾一区这么多年参加社区活动得到的小香囊……范燕萍说,这都是回忆。
他们现在仍记得1986年住进蒲湾一区时的喜悦。“当时我是普陀第二渔业公司的船老大,因为工龄、表现等达标,就分到了一套单位的福利房。此前,我们住在鲁家峙,那里没有单独的卫生间,所以分到这套房子后,我们全家都很高兴。三室一厅,我们家两个儿子也都能有自己的房间了。”胡盛昌说,当年,他们花了3000元对房子进行了装修,装了木地板、磨砂板,算得上是“精装修”。1993年,单位的公房转成了商品房,他们补了6500元拿到了房产证。
这些年,在这间房子里他们见证了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孙辈出生、上学,“原来我们以为会在这里一直住到老去,没想到会搬出这片街区,住进新房。”范燕萍说,尽管对这里是浓浓的不舍,但是她也非常支持搬迁的政策。“老房子拆了重建,会让这片区域有新的活力,我们也是晚年享福了。”
兜兜转转,走不出的街区
拆迁重建,有人兴致冲冲搬离了这片街区,有人却兜兜转转不愿离去。原来住在蒲湾一区27幢501室的胡巧美和顾国平,在搬迁腾空后选择了置换沈家门大蒲湾安置地块(高层)的房子,现租住在东海中路501号,与蒲湾一区拆迁地块仅有一河之隔。
图片:33.jpeg V3q[$~9
图片:33.jpeg
胡巧美和顾国平合照
“在这里住惯了,这里不仅交通方便,还有菜场、学校、商场,特别热闹,就想在这片街区住到老。”66岁的胡巧美说,早几年,他们在东港碧海莲缘买过一套房子,搬去那里住了几个月,但是她总是晚上睡一觉白天就回蒲湾一区,日日如此反复。几个月后,他们索性又搬回了蒲湾一区住。
胡巧美的女儿也喜欢住在蒲湾一区,尽管已经成家,也总是在父母家解决一日三餐。后来,胡巧美一家更是直接转卖了东港的房子,在大蒲湾又为女儿购置了新房。
顾国平说,他们在这里也住了三十多年了,刚搬进来时女儿才4个月大。那时,住在同一幢的都是同一单位的同事,大家邻里关系特别和谐。“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不关门的,大门就敞开着,一到饭点,他家搬一碗菜过来,我家拿一碗肉给她,甚至有时还会直接端着饭碗去串门,可热闹了。”随着公房转制成商品房,邻里不再是同事,新居民纷纷入住,胡巧美说,虽然住户来来往往,但是这个街区的烟火气没有变,一直都很鲜活。
在他们现在住的房子里,放了不少老家搬来的家具,看着干净整洁如新的柜子、椅子,都已用了三十几年。从他们拍摄的老房子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墙壁雪白干净,桌面也整整齐齐,“要是没有拆迁,我们打算一直住下去的。房子虽然外面看着破,但是里面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墙面没有一点破损,连窗户都锃光瓦亮。”
现在,虽已搬出老房子,但实在离得近,胡巧美和顾国平饭后散步总会走到老房子看看。他们说:“老街区拆迁是好事,我们就等着住新房子,还是在大蒲湾,还是在这片地,但是总会有新气象,总会形成新的烟火气。”
尽管居民一户接一户搬离,店铺一家接一家关闭,但“明天”过后,这里的人将迎来崭新的生活。
记者 高阳 通讯员 翁盈昌来源竞舟新闻
$Ahe Vps@@
UID:1526143
UID:1461416
UID:1516382
UID:1527181
UID:320684
UID:171194
UID:1334795
UID:640136
UID:36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