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93105
图片:640.jpg
1j3=o }m
入伏的第三天,大暑便携着盛夏最炽烈的气息来了。
0=[0|`x
从古至今,大暑的热,几乎没有争议。《淮南子》中说它“音比太簇”,“太簇”是音乐中极盛的调,恰如节气里铺天盖地的热浪;《释名》将“暑”解释为“煮”,火气沉于下,骄阳悬于上,天地间像架起一口巨锅,蒸腾的湿热裹着每一个人;《历书》更直白:“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Y6eEGo"K.+
S<oQ}+4[~
图片:640 (1).jpg iHz[Zw^.s
图片:640 (1).jpg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潘旭光/摄
hx!`F
大暑的这般热,总透着点夏天收尾前的“决绝”。面对正午火辣辣的日头,诗人文同只能叹一句“大暑若沸镬”,字字都冒着热气;诗人曾几望着烈日追问“赤日几时过”,焦躁全写在字间;诗人孔平仲留意到“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连生灵都透着难耐;连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荷花也“低面深藏碧伞中”,像是对酷热的小小回避。
Nlt4)
图片:640 (2).jpg f=ib9WbR#
图片:640 (2).jpg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竺仕宝/摄
TETsg5#
大暑,当真只有闷热黏腻难耐的“龌龊热”吗?
KOSyh<&
《管子》早说过,大暑“万物花荣”,这潮湿闷热的时节,恰恰是万物疯长的温床。窗外新竹日见繁茂,“大小皆琅玕”,碧叶间藏着碧珠绿玉般的清凉;池塘里,“深藏碧伞”的荷花,说不定转瞬间就撑起映日的“别样红”;夜幕降临,一场骤雨过后,月光悄悄爬上芭蕉叶,“青塘旖旎尽蛙鸣”,清奇幽凉扑面而来。
0|C[-ppr
田埂上的农人,反倒盼着这份热。大暑的高温里,光、热、水凑成了一年中最默契的搭档,晚稻拔节、玉米扬花……每一寸生长都离不开这份“热烈”。“大暑无酷热,五谷不多结”,让人皱眉的暑气,原是在酝酿秋收的甜。
?0J0Ij,
JSjYC0e
图片:640 (3).jpg k>{-[X,/OV
图片:640 (3).jpg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陈滨/摄
Z=9dMND
当热浪席卷日常,老底子的生活智慧,总在饮食里藏着应对大暑的答案。宁波人对付大暑的法子,就藏在地栗糕的绵密与木莲冻的清透里。
.cR*P<3O
地栗糕的主角是“山粉”,番薯经刨、洗、晒、磨,终成细腻的粉。将山粉糊倒进沸水,顺时针搅到不见颗粒,熟后的糊倒进瓷盘,入冰箱冷藏两三个小时,便凝成琥珀般的块,入口是扎实的凉。
tA qs2
木莲冻则带着草木的灵气。木莲是夏季开花的藤本,籽如乒乓球大小,裹着满满的果胶。摘下籽料,兑上凉开水反复挤压,静置后便成了水晶般的冻,一口下去,是通透的爽。
*Mi6
图片:640 (4).jpg %0v*n8
图片:640 (4).jpg
▲资料图。
M {x ie
年轻人还有更便捷的选择:商超里的冰粉,按比例调开,入冰箱待两三小时,照样能舀出一碗透心凉。
wItz cY1m
地栗糕的厚重能压暑,木莲冻的通透能散暑,冰粉的便捷能解暑——原来大暑的智慧,早藏在这些冷热相济里:没有绝对的“标准解”,就像面对生活里的难,不必执着于一种应对,接纳不同的方式,自能找到平衡。
图片:640 (5).jpg i QqbzOY
图片:640 (5).jpg
Zr"dOj$Jf
从烈日下的焦灼,到草木间的生机,从田垄里的期盼,到碗碟中的清凉,大暑从不是单一的模样。它让我们看见:酷热里有生长,焦躁中藏从容,坚守里含变通。
(3fPt;U
这或许就是大暑最温柔的启示:允许一切发生。
. bG{T|
允许烈日灼灼,也允许雨打芭蕉;允许辛劳赶路,也允许暂歇纳凉;允许传统的坚守,也允许新的尝试。毕竟,热烈与从容共生,才是盛夏最完整的模样。
AQ}l%
图片:640 (6).jpg 6y@<?08Q
图片:640 (6).jpg
iEhDaC[e(b
来源:宁波晚报
UID:1523875
UID:1354488
UID:1333352
UID:298705
UID:574083
UID:326933
UID:1072618
UID:919515
UID:113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