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691378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迷迷糊糊快要睡着时
身体突然抽动了一下
甚至还把自己吓醒了……
.JL?RH2@8
为什么睡觉时
?1MaA
:S{+|4pH
[y$sJF7;I
ZIM 5$JdCv
睡觉时猛抖一下,这种现象叫“睡眠惊跳”,也叫“入睡抽动”或“入睡前肌阵挛”。
n>I N J
美国睡眠协会指出,大约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入睡抽动,其中10%的人每天都会经历一次。
[ f`V_1d3
它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打嗝、眼皮跳动,或在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动相似。
"npLl]XM
入睡抽动,通常发生在入睡和浅睡期,全身或部分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动,往往还伴随自由坠落感或模糊的梦境,并会导致惊醒。
. xdSUe
在深度睡眠阶段,大脑会放松对四肢的控制。
b$'}IW NV
此时,如果外部有刺激,如人声嘈杂或汽车喇叭声,都可能触发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动。
u:D,\`;)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而言,这种现象通常无需过分担忧。然而,如果频繁、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引起关注了。
J;7O`5J
fRd^@@,[
v/WvT!6V`
大脑专门有一套控制觉醒的机器,当这组机器开动时,人会变得敏感、躁动;大脑还有一套控制睡眠的机器,开动时让我们变得困倦。
|0/~7l
两组机器保持动态平衡,但难免也会失衡,就可能出现入睡抽动。
= eDi8A*~
图片:174_1691378_1755912134855055.jpg
]Syr{|
■ 大多数入睡抽动就像打嗝、眼皮跳、疲劳、精神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动一样正常,无需担心。
/ L/hR4
■ 而且,入睡时抽动通常不会影响睡眠,相反可能让你睡眠更深沉,和猝死更没关系。
/0qLMlL$
但如果入睡抽动过于频繁,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GB_UA
焦虑、紧张
\LpR7D
过度紧张或患有焦虑症,控制觉醒和睡眠的两套机器容易失衡,导致睡眠抽动。
7q[a8rUdh
少数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也会出现入睡抽动,这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有关。
Ta3qEV s
缺钙
S-k:+ 4
钙是肌肉和神经细胞最喜欢的营养物质之一。缺钙时,肌肉和神经容易痉挛或抽搐,出现猛抖一下或抽筋。
2Fsv_t&*>
大脑受伤
4q\bnt
如果入睡抽动发生的频率太高,伴随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能是大脑皮层或下丘脑损伤造成的。此时要赶紧看医生,做个脑部CT或MRI检查。
"i ;c )ZP
不宁腿综合征
Do5)ilt
休息时或者夜晚入睡时双腿不安地抽动,有时还伴有酸胀、麻木、疼痛感,难受得不知道把腿搁哪儿好,非要活动下腿或下床走走才能缓解,要警惕不宁腿综合征。
*R6Ed
不想被“抖醒”
该怎么提高睡眠质量?
J -g<-!>RM
myeez+@ m
睡觉时抽动容易让人突然惊醒,有时还会难以再次入睡。或者如果你对偶尔发生的抽搐非常反感, 不妨试试以下几个调整方法吧。
T#e ;$\
适当放松,规律作息 /<$\)|r
工作再忙再累,生活作息也要规律,避免熬夜、晚睡。
O o+pi$W
多伸展肌肉 s!j[O vtx
睡前可以适当做一些舒缓的瑜伽、拉伸动作,缓解肌肉的紧张,能帮助减少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但要注意在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G\1\L*+0
适当补钙
补钙不止是孩子和中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应注意钙的摄入,减少因缺钙引发的入睡抽动。
6vQCghI
正确睡姿,舒展身体 !nkjp[p
尽量避免趴着睡、蜷着睡,这时会使胸腔被直接压迫,心脏、肺部容易出现不适感,当胸闷、呼吸不顺畅时会引发临睡肌抽跃症。
5L4{8X0X8
正确的睡姿可以有效减少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适宜右侧卧位。
3KW4 ]qo~
因此,睡觉时抖一下,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偶尔抖一下是没必要太担心,如果频繁抖还伴有头疼头晕,那就要及时去进行检查。
gK8{ =A0c
来源:宁波晚报
UID:559363
UID:919515
UID:1033861
UID:1012333
UID:326933
UID:1432004
UID:1030194
UID:1447722
UID:95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