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515186
舟山鱼山岛。一个曾经的悬水小岛。如今这里是中国最大、单体全球第二的绿色石化基地。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鱼山岛灯火璀璨,就是一座具有赛博朋克风格的未来工厂。
而81年前的1944年8月25日,就在这座鱼山岛,曾经发生过一场被誉为“海上狼牙山”之战的惨烈战斗——血战大鱼山岛。
图片:15519520863364.png n8G#TQrAE
图片:15519520863364.png
O x$|ZEh
踏上鱼山岛,爬上一个小边坡,一块用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大鱼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
在渔山新村红色传承馆,现年91岁的周良红,抚摸着馆内刻着烈士名录的墙,10岁那年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81年前的故事犹在昨天——
1944年8月25日,老人记得那是农历“七月初七”。那一年,他才10岁。
“一早,我和我母亲去到地里挖番薯,从山头往下看,海边停着一艘船头像老虎蚱蜢一样的。”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天8时多,他和母亲回到了家里。随后,又和小伙伴相约去滩涂捡蛤蜊。
“我们那时候叫‘三五支队’,后来才知道。”老人说,路上,他们碰到了两名战士背着枪急匆匆跑过。没一会,周良红看到头顶上,一架飞机从北向南飞了过来,还一路机枪扫射。两人吓得赶忙往家跑去。
枪炮声此起彼伏……这场战斗打响了!
图片:15519520863493.png O\KAvoQ%s
图片:15519520863493.png
图源:群岛先锋
当时的大鱼山扼守着上海至宁波的海上要道。1944年8月21日,为开辟海上抗日游击根据地,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76名指战员奉命来到鱼山岛,没几天就和当地群众亲如一家。
然因岛上伪军告密,8月25日早晨,敌人出动两架飞机,多艘木船、登陆艇和一艘大型战舰及200余名日寇、300多名伪军,包围了大鱼山岛。敌我力量悬殊令人心惊:仅76人,装备3挺机枪、2门土炮、60多支长短枪,每人配备100发子弹和4枚手榴弹。
战斗从上午8时持续到下午3时。子弹打光了用石头砸,石头用完了就跟敌人肉搏。白刃战中,身负重伤的指导员严洪珠掩护伤员撤退,负伤的战士毅然从悬崖处跳海。7个小时的血战,副大队长陈铁康牺牲了,指导员严洪珠牺牲了,中队长程克明牺牲了,还有年仅16岁的小战士也牺牲了……
“经过对史料的研究,我们发现一共有43名英烈死在鱼山的阵地上。”市历史研究会岱山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林通玙告诉记者,最后记录的第43位还是他几年前收到“烈士证”,才补充上去的。
这场英勇无畏的战斗被誉为“海上狼牙山”,当时人们就说“北有狼牙山,南有大鱼山”。
无畏的不只战士,村民们也冒死掩护这些相处仅4天的战士。
“很早以前,我走访村民夏杏花。她回忆当天在日伪军押送被俘虏的战士时,趁敌人不注意,她一把扯走两名战士,藏到家中的储粮木柜中。”林通玙讲述道,跳海战士中唯一幸存的李金根,就是被村民王阿品救起,并藏在山洞里悉心照料,之后在村民掩护下送离鱼山岛……
如今,王阿品的曾孙王凯就是渔山村的工作人员。
“我曾爷爷和爷爷都没有告诉过我这些事情。”王凯回忆,直到2004年李金根回到鱼山岛,找寻救命恩人并悼念战友,他才知道祖辈的无畏。后来,村里还排演了一出情景剧《碑望》,就是讲述李金根再回鱼山的故事。
“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真的要感谢他们啊,阿拉老百姓忘不了……”上世纪50年代,村民们自发将散葬各处的烈士遗骨集中迁葬到主战场大岙岗,并在山顶立起花岗岩石碑。1988年,岱山县人民政府在大岙岗山腰上修建了大鱼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当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选址鱼山岛,当地村民仅用4个月完成整岛搬迁,创造了“鱼山速度”。“发展大局有需要,阿拉统愿意搬出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岛。”渔山村党支书记曹海维犹记得10年前的搬迁。
2021年12月,村里落成的红色传承馆,馆内以文字档案、照片影像等形式重现当年战役,将“海上狼牙山”的红色基因与新时代的使命相连接。在“舍小家为国家”主题展区,至今能看到鱼山岛旧貌、整岛搬迁历程以及如火如荼建设的渔山新村和舟山绿色石化基地。
红色传承馆配套的清风讲堂、乡村振兴馆和餐厅,构成了立体教育空间。开馆以来,每年平均接待人数在1万人以上。大鱼山精神,已融入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中。
来源:竞舟
UID:559363
UID:1520439
UID:293236
UID:1354488
UID:919515
UID:1315023
UID:1035772
UID:1147251
UID:1147225